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志愿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北航张雄教授做了精彩演讲。
未来世界: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变革的风暴
张熊指出,在科技的神奇景观中,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AI的嗅觉比鼻子最灵敏的狗灵敏一百万倍,触觉也比人类灵敏一百万倍。这种超强的感知能力,似乎为人类认识世界开辟了新的维度。曾经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妙信息和难以察觉的环境变化现在可以被人工智能准确捕捉,让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细致。 ,感受更加深刻,认知边界大大拓宽。
展望更遥远的未来,马斯克做出了大胆而前瞻性的预测:到2040年,全球机器人数量将飙升至100亿。目前全球人口为80.9亿。简单算一下,每人有一个机器人,有的人可以有更多。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可以想任何事,可以做任何事,还可以自我完善、自我制造、自我迭代。当这样的世界到来时,必然会掀起一场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变革的风暴。
未来回顾我们现在的教育,家长、老师、学校应该做什么?
AI世界:学科界限模糊,跨学科需求上升
“所有知识转移教育未来都将被边缘化,因为人工智能几乎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张雄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不久的将来,AI将存在于手机、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甚至嵌入式设备中。设备成为孩子学习的得力助手。届时,人工智能将能够瞬间搜索到各种知识点,不再需要孩子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和回答问题。
孩子未来到底要学什么?重点要注重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面对现实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观、态度、品格和能力是教育的关键。”张熊强调,在人工智能社会中,孩子适应变化的能力、素质和创造力,将决定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的地位。教育应该帮助他们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育需要摆脱单纯的知识传递,注重培养学生内在的精神品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技术驱动下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未来,国家和世界需要孩子具备综合、协作的能力,而不是单一的能力。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学科的需求越来越大。”
AI时代:“不能输的起跑线”的定义已经改变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越来越看到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存在巨大差异。然而,目前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仍然深陷传统的泥潭。
熊章说,家长常挂在嘴边的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语文起跑线”、“不能输在数学起跑线”、“不能输在英语起跑线”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孩子的成长就会受到影响。过度受限于单一课题的结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该课题的研究上。
“但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孩子们真正不能输的起跑线在哪里?”熊张指出,其实“不输在健康的起跑线上”至关重要。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孩子成长、学习和未来应对的关键。应对生活挑战的根本。
此外,“适应未来社会,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不容忽视。未来社会充满变数,人工智能将重塑各个领域。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关系到未来能否立足。
孩子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孤立”于单一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和学校积极承担引导责任,转变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在注重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加大对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塑造社会适应能力的投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孩子在身体、心理、知识、技能、社会适应等维度的全面发展,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AI+教育:三大应用趋势
张熊表示,在未来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主要涵盖潜力巨大的三种模式。
第一个是人工智能嵌入。将人工智能融入到日常设备和服务中,让其在不经意间辅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变得比较普遍,并逐渐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
第二种模式称为Copilot,或“副驾驶”模式。教师备课时,旁边会有智能助手,持续提供备课信息;学生在学习时,还可以实时获取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料。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学科边界也在无形中拓宽。
第三种是AI替身代理模式。只要给人工智能明确目标,不告诉人工智能的方法、条件和环境,它就能自行解决问题。在未来的教育体系中,从校长、教师、学生到家长,每个人都将配备一个专门的人工智能代理,就像拥有一个私人秘书一样。这些代理相互关联并且可以有效地通信。在代理人的帮助下,老师可以轻松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校长也可以清楚地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
随着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的趋势,传统考试模式所花费的大量精力和时间将被大大节省。学生、老师、校长和家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思考、探索、创新、畅想未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这无疑是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
AI时代的教师依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熊章指出,无论科技环境如何变化,教师要始终保持育人初心,准确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个性特征,及时给予个性化的关怀和照顾,让学生能够在“冷”的人工智能世界中茁壮成长。依然能够感受并持续传递人性的温暖,真正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
但传统教师仍将被人工智能淘汰。如果他们想避免被淘汰,数字素养和技能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基础。
教育数字化离不开人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作用。这里的老师不是传统的老师,而是具有数字素养、能够人机交互、人机协作的老师。教师要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提升自身。要运用正面、积极、健康、真实、准确的信息,抵制消极、消极、不良、虚假、模糊的信息,引导学生树立信息意识;需要和学生一起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将具体问题抽象化、形式化,形成解决方案模型,举一反三;要向学生展示积极利用数字平台、不断发现数字工具、合理引入数字资源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认同民族文化、敬畏法律、尊重伦理道德,使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领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正确前行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熊张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引导孩子积极拥抱和接受人工智能,并科学正确地应用人工智能。尤为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不要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我们期待的是,孩子们能够驾驭人工智能,使其成为服务自身成长发展的得力助手。
回顾古人的智慧,“知者不惑”。就目前来说,是科学地认识人工智能,这也符合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布局。只有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与其积极互动。
“仁者不忧”,就是要始终坚持教育强国的目标,立志培养能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接班人。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社会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下一代必须具备适应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勇敢者不能害怕”要求我们积极参与教育改革的这一过程。家长、老师和学校必须勇敢迎接挑战,为孩子创造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成为引领未来的一代,而不是被过去的教育模式所束缚。
熊章表示,这是一次关系国家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国正在迈向新的发展格局,这一代孩子能否成长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取决于当前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教育理念与行动。这无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要用智慧、爱心、勇气守护人工智能时代儿童的成长,帮助他们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文字|记者蒋军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ksc517.com/html/tiyuwenda/9282.html